返回

历史直播间:随机创死一位老祖宗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88章 金匮之盟18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不管赵光义出于什么目的,完善科举考试都为大宋带来了无数的人才和贤才,也促进了大宋文化的繁荣昌盛。

    不过一下子取这么多的进士,北宋的官位当然也是不够分的,而对于读书的推崇和崇文抑武的政策,让宋朝的读书人越来越多,逐渐发展成了冗官的现象。

    官僚团体在不断地扩大,文官的地位也越来越高。

    唐末五代以来,军事实力才是称霸天下的硬实力,文治方面弱了很多,这让人们开始崇尚武力,宋太祖赵匡胤能够登上皇位,也是因为大家对于他军事实力的认可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的文官们都生存在武官们的威压之下,风气上有些重武轻文,赵匡胤也担心“黄袍加身”的事情再次发生,所以在登基之后,杯酒释兵权,实行“削夺其权,制其钱谷,收其精兵”的政策,整顿和改革兵制,整治了一大批骄兵悍将。

    宋太宗上位之后,将这种崇文抑武的政策推进的更深,赵光义本身就是个文臣,相比起拥护太祖的武将,他也更愿意提拔文官。

    自从他改革了科举之后,他亲自录用的进士们被称为天子门生,地位一下子提高了,将原本有些“重武轻文”的风气彻底转变。

    不过赵光义好像做的太好了,导致宋朝由原本的“重武轻文”直接转变为了“重文轻武”。

    文官的统治地位彻底被确定,此后宋朝,都是沿用了赵光义的政策,从此之后“崇文抑武”成为了宋朝的祖宗家法。

    {重用文官不是说不行,但是你重文轻武就过分了,武将都被轻视了,谁去打仗啊!文官吗?}

    {宋朝的文官还是有能文能武的类型的!}

    {但是他少啊!}

    {宋朝后期更多的是文官仗着自己被重视,欺压武将,瞎指挥!}

    {这就不得不说瞎指挥的头号男明星——微操大师赵光义了!}

    {文官们,嗐,虽然说大家都有贪欲,文武都一个样,但是至少武将能守天下,能开疆拓土,文官们只会议和!}

    {宋朝的皇帝也最喜欢议和!}

    {宋朝啊,唉,文化和经济是真的很繁荣,但是软也是真的软,弱也是真的弱!}

    喜欢议和?议什么和?跟谁议和?

    软?笑话!他赵匡胤建立的朝代,武装夺权的宋朝,是个软骨头?

    这必不可能!

    赵匡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,大宋什么时候喜欢议和了!

    他可是马背上打天下的,要是议和,他的天下怎么办?

    议和跟妥协有什么区别!

    他的燕云十六州啊!!

    武将们也没想到自己日后的地位竟然这样低,就像天幕上说的,不管怎么说,打仗这种事情还是要靠武将的,你提拔再多的文臣,他不会打仗,还是守不住这大宋的江山!

    至于文官们,现在的文官可都是赵匡胤的人,他们确实是有点怕那些凶神恶煞的武将,但是他们也不喜欢议和好不好!

    别小看他们啊!

    他们怎么说都是官家的心腹重臣,官家外出打仗的时候,他们也是要帮忙的!

    虽然杀的敌人少,但是他们也都是见过血的!!

    议和了,大宋还能统一?痴人说梦呢!议和能议来国土吗?能把北汉和燕云十六州并入大宋吗?

    不能就别逼逼!

    不少上过战场的文官,看着武将们诧异的眼神,撸撸袖子,眼神凶狠的瞪了回去:看什么看!也想比划一下!有本事下朝别走!

    宋朝的经济也是很发达的,但是在宋朝初期,显然还是达不到后期那种程度,赵光义上位之后,主要实行了三大农策以振兴宋朝的经济。

    首先是在淳化四年,也就是公元993年,赵光义听从了沧州临津令黄懋的建议,让何承矩到河北进行屯田,并且这次兴建的水田。

    当时的宋朝,水田都是在南方,在北方修水田种水稻,那可是头一遭,更何况赵光义的屯田也是奔着军屯去的。

    但是武将们却不喜欢在田间劳作,北方寒冷,恰逢天降大霜,本来就因为寒冷而不好好结实的水稻,这下子成熟的时间更要推迟了。

    何承矩和黄懋也是第一次在北方种水稻,一切都只能摸索着来。

    因为河北的水稻迟迟不能收获,反对河北屯田的人越来越多,最终还是黄懋等人凭借着自己的推断,认为河北的水稻应该要要比南方的水稻晚成熟。

    最终,何承矩以及赵光义顶住了流言蜚语的压力,最终等到了水稻成熟,何承矩亲自将水稻装车运往开封,这才平息了这场议论。

    从此之后,河北的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,“苇蒲、赢蛤之饶,民赖其利”,水稻也成为了河北的主要粮食作物。

    第二,至道元年(公元995年),接受了度支判官陈尧叟、梁鼎的建议,开始兴修水利,征募军民为役,大量的而开垦农田。

    赵光义做的比较好的是,他不仅接受了这个建议,还专门

第288章 金匮之盟18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